职务发明,顾名思义,是指在执行工作职责过程中产生的发明创造,这类发明创造通常与员工的职务、工作内容密切相关,其专利权归属于单位,什么是职务发明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职务发明的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规定,职务发明是指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具体来说,职务发明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在执行本职工作中完成的发明创造;
2、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3、退休、调离原单位后或者劳动、人事关系终止后一年内,继续从事与其原职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职务发明的特点
1、与员工职务密切相关:职务发明是员工在执行工作职责过程中产生的,它与员工的职务、工作内容密切相关。
2、利用单位资源:职务发明通常是利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这些物质技术条件包括资金、设备、原材料等。
3、专利权归属单位:由于职务发明是在执行工作职责过程中产生的,其专利权归属于单位,员工可以享有一定的奖励和报酬,但专利权不属于个人。
职务发明的认定
职务发明的认定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是否在执行本职工作中完成:判断一个发明创造是否属于职务发明,首先要看它是在执行本职工作中完成的,还是在本职工作之外完成的。
2、是否利用了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职务发明通常是利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这些物质技术条件包括资金、设备、原材料等。
3、是否与员工职务密切相关:职务发明是员工在执行工作职责过程中产生的,它与员工的职务、工作内容密切相关。
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区别
1、专利权归属不同:职务发明的专利权归属于单位,而非职务发明的专利权归属于个人。
2、申请程序不同:职务发明需要由单位提出专利申请,而非职务发明可以由个人或者单位提出专利申请。
3、奖励和报酬不同:职务发明的员工可以享有一定的奖励和报酬,而非职务发明的员工则没有这种待遇。
职务发明的权益保护
为了保护职务发明的权益,我国专利法规定了以下几点:
1、单位应当对职务发明给予奖励和报酬;
2、单位应当将职务发明的技术资料归档保存;
3、未经单位同意,员工不得将职务发明的技术资料泄露给第三方;
4、员工离职后,单位应当将其在职期间完成的职务发明的技术资料移交给接收单位或者退还给员工。
职务发明的案例分析
某公司的一名研发工程师在执行本职工作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材料处理方法,经过实验验证,这种方法确实可以提高材料的性能,该工程师将这一发现作为职务发明提交给了公司,公司为其申请了专利并给予了一定的奖励和报酬,这个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职务发明。
相关问答:
问题1: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申请程序有何区别?
答:职务发明需要由单位提出专利申请,而非职务发明可以由个人或者单位提出专利申请。
问题2:员工离职后,是否可以继续使用在职期间完成的职务发明?
答:员工离职后,其在职期间完成的职务发明的技术资料应当移交给接收单位或者退还给员工,如果未经单位同意,员工不得将职务发明的技术资料泄露给第三方。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观察员,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kname.net/ask/2766.html